光华资讯
光华资讯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光华资讯 >> 正文

中国吉林网|长春光华学院李晓光校长做客《2025吉网高考志愿填报顶级专家指点迷津——高校招生零距离》访谈

时间:2025-06-30 点击:

“三分考,七分报,眼下每一分都要用在刀刃上。”随着高考志愿填报进入关键期,作为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标杆院校,长春光华学院2025年招生新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在《2025吉网高考志愿填报顶级专家指点迷津——高校招生零距离》访谈中,校长李晓光、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刘影围绕招生计划、专业布局、录取规则等考生关切进行权威解读,为考生及家长提供精准报考指引。

办学实力凸显:四大专业集群锚定产业需求 多项指标领跑全国民办高校

创办于2000年的长春光华学院,现已形成三个校区协同发展格局,全日制在校生近1.3万人,13个院(部)开设46个本科专业,覆盖7大学科门类。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、省级一流专业8个,在“2025年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综合排名”中位列第10位,软科排名居全国民办高校主榜第24位、吉林省首位,办学实力持续领跑。

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与行业发展趋势,学校构建起“工程类、经管类、艺术类、文学类”四大专业集群,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:

工程类专业集群以“智能+专业”模式升级,深度对接吉林省汽车产业与智能制造领域,获批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;

经管类专业集群融合“专业+智能+科技+文旅”元素,打造新商科体系,服务地方生态旅游与数字经济发展;

艺术类专业集群依托电影产业链与文化旅游产业,构建智能影像与数字艺术设计特色方向;

文学类专业集群聚焦民族民间文化保护,形成省级特色高水平交叉学科,助力文化传承创新。

A721B

招生布局优化:新增百个计划 两大前沿专业抢占科技高地

2025年,长春光华学院本科招生计划达3372人,较去年增加100个名额,招生范围扩展至22个省份,安徽省为新增生源地,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。

专业设置上,学校紧跟科技发展浪潮,新增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工程两个前沿专业,同时停招汽车服务工程、财务管理专业。“此次专业结构调整,旨在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,强化科技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。”刘影副主任表示。

针对录取规则,刘影特别提示:吉林省、黑龙江省实行“分数优先,遵循志愿”原则,考生需服从专业调剂以降低退档风险;其他省份执行“进档即满足第一专业志愿”政策,考生需将最心仪专业置于志愿首位。“建议考生通过招生咨询会、线上QQ群等渠道,与招生老师深度沟通,全面了解专业详情。”

88BFA

育人模式创新:开放包容培根铸魂 多元举措保障成长成才

“开放与包容是光华办学的核心底色。”李晓光校长强调,学校已与3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,开展学生交流、联合培养、读研深造等项目;共建159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,其中1个入选国家级产业学院培育项目,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坚实平台。在社会服务领域,学校聚焦智能制造、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,深度服务长春、松原等地发展,实现教学科研与地方需求的同频共振。

在育人实践中,学校构建“国文化传承+家文化浸润+国际化融合”特色文化体系,通过汉服园游会、俄罗斯国际绘画展等活动,厚植学生文化素养;推行分专业、分层培养模式,设立22个好习惯养成方向,建立四级帮扶机制,切实保障教育公平。值得关注的是,学校转专业政策为学生发展提供灵活空间——前两学期总成绩专业排名前10%的学生,可在第三学期申请转专业。

志愿填报指南:校长支招“知己知彼” 四大优势助力未来发展

“志愿填报是人生规划的重要起点,需做到‘知己知彼’。”李晓光校长为考生支招,“既要清晰认知自身兴趣、能力与价值观,也要深入了解专业内涵与院校实力,辩证看待‘冷门’与‘热门’,紧密关注国家战略与科技发展趋势。”

谈及学校核心优势,李晓光总结四点:一是46个专业各有特色,形成覆盖广、精度高的专业体系;二是优美校园与完善设施为成长提供优质环境;三是“素质培根、思想铸魂、专业启智、文化润心”育人理念,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人才;四是“开放包容”的办学生态,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平台。

目前,长春光华学院招生咨询电话及线上服务平台已全面开通,为考生提供实时指导。“选择光华,就是选择与更好的自己相遇。”李晓光校长向广大考生发出诚挚邀约,期待学子共赴光华,书写精彩未来。

视频链接:https://news.cnjiwang.com/jwyc/202506/3958726.html#browser

(来源: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)

 






版权所有:长春光华学院 吉ICP备05002332号-4
武汉路主校区: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路3555号
合肥路校区: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路与富阳街交汇处东
英俊校区: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
总机:0431-82608886 82608887 
传真:0431-81863864
邮编:130033
技术支持:信息技术中心